402com永利3站

【阅微之三十五】醒与不醒
发布时间:2017-07-18 10:52:07   点击: 5782次  

    “醒”,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四种说明,即醉醒、睡醒、醒悟、醒目。此文乃指“醒悟”之意。


  先醒,即能做到料事于未发之前。贾谊说:“未治也知所以治,未乱也知所以乱,未安也知所以安,未危也知所以危。故昭然先悟乎所以存亡矣,故曰‘先醒’。”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,即位后,“自静三年,以讲得失”。一次经过申侯的封地,中午该吃饭了却不吃。申侯很惶恐地问原因,楚庄王说:“古代的贤君,又能尊师,经常听取高见的能称王;资质中等的君主,能做到尊师受益的,可称霸;水平差的君主,又爱好领袖群臣,国乃亡。我是水平差的君主,天下有那么多贤人,我却得不到,离亡国不远了,哪里还有胃口吃饭。”贾谊称楚庄王是先醒者,“圣智在身,而自错不肖,思德贤佐,日中忘饭”。


  西晋时江苏宜兴有个叫周处的人,年少时“凶强侠气”“纵横恣肆”“暴犯百姓”,乃“为乡里所患”。老百姓把他与山中猛虎、水中蛟龙并称“三害”。后来周处发现自己为世人所极端厌恶,开始对过去的胡作非为有所追悔。于是,他去求教于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陆云。在陆云的引导下,他懂得了“朝闻夕死”的道理,决心“励志好学”,痛改前非,后来终于成了屡建奇功的名将,“殉国亡躯”的“志节之士”。《晋书》还为他写了传。周处被后世公认为后醒者的典范。


  历史上还有个至死不“醒”的人,这就是西楚霸王项羽。秦代亡后,楚汉相争。本来项羽有绝对优势取胜,但他刚愎自用、心胸狭窄、残暴不仁、优柔寡断,结果失去人心,失去机会,且不能自省,不听提醒,一步步走向末路。一个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英雄,最终落得四面楚歌,自刎乌江。无怪乎司马迁认为项羽“尚不觉悟而不自责,过矣。乃引‘天亡我,非战之罪也’,岂不谬哉”!


  一个人要一生正道,善始善终,亦在于自省早、自律严。曾国藩以一介布衣寒士,28 岁便跻身于翰林院,并未沾沾自喜,而是心存“三畏”:畏天命、畏人言、畏君父,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,保持清醒头脑,做到原则不动、底线不松,最终成就了自我,被史界称为“治世之能臣,古今一完人”。毛爷爷曾这样评价曾国藩:“我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。”


  历史上,还有些人不仅不能自省,也不听别人提醒:吕布不听谋士陈宫的提醒而命丧白门楼;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提醒而痛失街亭;关羽不听司马王甫的提醒而败走麦城。当今一些腐败分子,也是不听党纪国法的提醒,不听人民群众的提醒,从而迷失方向。至死都不醒悟,岂不可悲!(陈思炳,转自中纪委监察部网站)
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